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2010)
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做自己尊重的人(2015)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世事虽复杂,但有“容”则“易”(2016)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几千年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化的流传形象比作一条大河。长江之所以能形成滚滚洪流,就在于中途有许多支流的加入,所以说“有容乃大”!从做人的层面说,也要学会包容,应该像水一般自然流淌,与人无争又能容纳万物。世事虽复杂,但有“容”则“易”。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斗,我们的工作就会轻松些,交往就会简单些,身心就会健康些。有多大的包容,就有多高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干多大的事业。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力当先行者(2016)
同学们表达了希望校长发表毕业寄语的意愿。我和同事们商量,借此机会,把“力当先行者”作为对同学们的毕业赠言。“先”是要“敢为天下先”,“行”是要付诸行动,“力当”是要去努力成就自己,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努力担当。这是复旦人的使命。
“先行者”重在“先”成在“行”。复旦人有卓越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和天赋,应该弘扬传承。没有“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情”的决心,没有创新的思想,就不是先行者。同时,时代变迁给你们实现创新思想提供了越来越多实践机遇,同学们要对新的内容提出创新设想,行动起来,要干起来,养成“说了即干,干即有成”的良好习惯,成为真正的先行者。
武汉大学原校长李晓红:做自己人生的“工匠”(2016)
第一,希望你们扎根自己的领域王国,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不要让“我的青春我做主”成为频繁跳槽的借口;
第二,希望你们勇于挑战极限,不要做“差不多先生”和“还凑合小姐”;
第三,希望你们做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小确幸”和“小时代”;
第四,希望你们“人生的巨轮”永远不沉,不要做玻璃心的“小公举”,让“人生的小船”说翻就翻。
最后,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位出彩的人生“工匠大师”!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6)
同学们,希望你们为梦想努力时,脚踏实地的奋斗。你们即将离开母校,面对的可能不是光鲜和亮丽,而是找房租房的辛酸和无奈,挤公交地铁的大汗淋漓,跑腿打杂的疲惫和失落。身边耳提面命的人少了,人生的岔路口多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希望你们能像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校友、青岛“垃圾总工”占美丽校友那样,从平凡处开始,在实干中起步,坚持自己的选择,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成就自己的事业。我相信,华中科技大学的品牌将因为你们而更加响亮。
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2016)
一定要在人生的内存,给自己,给至爱的人,留一个百分之一空间,不随波逐流,哪怕是一个爱称。所以,不要随便叫一个陌生男人“老公”,无论他多么有名,多么有钱!
要做到这样的百分之一,我的建议是永远带走和大学的脐带关系。这种脐带关系,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永远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永远对现状不满足,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二三十年后国家和人类的领导者和创造者!当你和大学保持这样的脐带关系,你到50岁后,还会激荡青春的豪情;就是到80岁,还有一个不老的灵魂。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但凡经过,总有收获(2016)
面对人生,请相信“但凡经过,总有收获”。大学期间,你上过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你的每一次实习,每一次登台,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每一次跌倒与爬起,都会在你的人生留下印记,总会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对你的未来产生影响。
胡适先生说,“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我自己先后在大学、驻外使领馆和地方政府工作,最后又回到大学,从事了很多看似相近却又不同的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但凡经过,总有收获”。做事的时候,没必要太算计,请相信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是参与了,用心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很可能不在眼前,而是在不远的未来!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你所经历的、所沉淀的,都将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打开未来的钥匙。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辉:知识因厚德而至善(2016)
知识因厚德而至善。古希腊哲学认为“美德即知识”,至善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知识要引导人的德性。中国哲学则强调“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追求良知与善行的统一。东西方的智者圣贤,不约而同把知识和德行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人类社会,知识和科技的大爆炸,使人们掌握了改天换地的手段,核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带来激动人心的新希望,但仅仅如此终究无法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唯有重构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注重内在精神的丰富和升华,用正确的方向指引知识的运用,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科技代替不了圣洁高贵的灵魂(2016)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展望同学们的未来,我会说: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攀登,今天的挥手告别,意味着你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攀登。在开始这段新的攀登之初,同学们自然希望配备上先进的攀登装备。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毕业生,同学们肯定会考虑带上可穿戴的人工智能设备,你们也会盼望能够通过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出“空、天、地一体化”的定位导航系统,你们甚至会希望能够应用软性电子技术为自己穿上可以抵御风霜雪雨和各种辐射的电子皮肤,等等。同学们,这些高科技手段即便今天做不到,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为现实。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它们永远代替不了同学们攀登人生高峰的圣洁而又高贵的灵魂。
史蒂夫·乔布斯:
你们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外界的聒噪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勇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早就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
JK·罗琳:
如果给我一部时间机器,我会告诉21岁的自己,一个人能幸福,是因为他知道人生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你的证书、简历,都不是你的生活,虽然你会碰到很多与我同龄或更老一点的人今天依然还在混淆两者。生活是如此艰辛复杂,任何人都无法掌控它。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够宠辱不惊。
马克·扎克伯格:
其实,理想主义是好事,但你要做好被误解的准备。任何为了更大愿景工作的人都可能会被称为疯子,即使你最终获得成功。任何处理复杂问题的人都会因为不能全面了解挑战而被指责,即便你不可能事先了解一切。任何抓住主动权先行一步的人都会因为步子太快而受到批评,因为总是有人想让你慢下来。